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灵魂与身体的相互作用 #18

十六、由此明显可知,

十六、由此明显可知,属灵流注从其源头到结果是何性质

ISB18.迄今为止,人们推断属灵流注是从灵魂进入身体,而不是从神进入灵魂,从而进入身体的。之所以如此推断,是因为没有人知道灵界和那里的太阳,而一切属灵事物都源于这太阳,如同源于自己的源泉;从而也没有人知道属灵事物进入属世事物的流注。

现在,我因被恩准同时在灵界和自然界,因而得以看见两个世界和两个太阳,故出于我的良心有义务传达这些事。因为知道的东西若不传达给其他人,知道又有什么用呢?岂不像是搜集财富,把它们储藏在棺材里,只是偶尔看一看,数一数,却不想着拿出来使用吗?属灵的贪婪不是别的。

但为叫人们充分了解何为属灵流注及其性质,有必要知道属灵之物本质上是什么,属世之物本质上又是什么,以及人类灵魂是什么。因此,为免得这部短著因对这些主题的无知而存在瑕疵,查阅穿插在《婚姻之爱》一书中的一些记事是很重要的,如:涉及属灵之物的记事(326–329节);涉及人类灵魂的记事(315节);涉及属灵事物进入属世事物的流注(380节);还有更详细的(415–422节)。

灵魂与身体的相互作用 #4

二、灵界靠自己的太阳

二、灵界靠自己的太阳存在并持续存在,自然界也靠自己的太阳存在并持续存在

ISB4.灵界有一轮太阳,自然界则另有一轮太阳,因为这两个世界完全不同;每个世界都从自己的太阳那里获得自己的起源。事实上,一个其中一切事物都是属灵的世界不可能来源于一个其一切产物都是属世的太阳,因为这样就会有物质流注,然而,这种流注违反秩序。世界靠太阳存在,而不是反过来,这一点从原因的结果明显看出来,即:世界就属于它的一切事物而言,无论总体还是细节,靠太阳生存;生存证明存在,因此我们说,生存就是不断存在;由此明显可知,如果太阳被移走,它的世界就会陷入混乱,这种混乱会化为乌有。

我可以作证,灵界有一轮不同于自然界的太阳,因为我看见过它。它看上去和我们的太阳一样火热,大小几乎相同,距离天使就像我们的太阳距离世人一样遥远;但它既不升也不落,而是固定在天顶与地平线之间的中间高度,天使从那里享有永恒的光和永恒的春天。

一个对灵界太阳一无所知的人,凭推理在关于宇宙创造的观念上很容易误入歧途。当深入思考它时,他只会觉得宇宙来自自然界;由于自然界的起源是太阳,所以他只会以为宇宙来自作为创造者的太阳。此外,没有人能理解属灵流注,除非他也知道它的起源;因为一切流注皆来自一个太阳,属灵流注来自它的太阳,属世流注则来自它的太阳。人的内在视觉,也就是其心智视觉,从属灵太阳接受流注;而他的外在视觉,也就是其身体视觉,从属世太阳接受流注;两者在运作中结合在一起,就像灵魂与身体结合在一起那样。

由此明显可知,那些对灵界及其太阳一无所知的人可能会陷入什么样的盲目、黑暗和愚蠢之中;陷入盲目,是因为心智若唯独依赖肉眼视觉,就会变得像蝙蝠,它在夜间胡乱飞行,有时撞到挂起的亚麻衣上;陷入黑暗,是因为当肉眼的视觉从里面流入心智的视觉时,心智的视觉就会丧失一切属灵之光,变得像猫头鹰;陷入愚蠢,是因为此人仍在思考,但却出于属世事物思考属灵事物,而不是反过来,因而是愚蠢、可笑、疯狂地思考。

揭秘启示录 #846

846.“我又看见那

846.“我又看见那些因为给耶稣作见证,并为神之道被斧头斩首者的灵魂”表他们被那些陷入源于自我聪明的虚假之人弃绝,因为他们敬拜主,并照其圣言的真理生活。“给耶稣作见证,并为神之道被斧头斩首者的灵魂”表示死后的人,人死后就被称为“灵”,或披着灵体的人,他们被主藏在低地,直到恶者通过最后审判被移除。经上之所以说他们“被斩首”,是因为他们被那些陷入源于自我聪明的虚假之人弃绝,这等人全都陷入邪恶,由此陷入虚假,或陷入虚假,由此陷入邪恶,然而他们外在却处于神性敬拜。这类虚假由“斧子”来表示,对此,可参看下一节。“为耶稣作见证”和“神之道”表示对主在其人身中的神性的承认,前面那些经文也是这个意思:
约翰便将神的道和耶稣基督的见证都证明出来。(启示录1:2)
米迦勒和他的使者胜过那龙,是因羔羊的血,和他们所见证的道。(启示录12:11)
龙去与她其余的种争战,就是那守神诫命,为耶稣基督作见证的。(启示录12:17)
我和你,并你那些为耶稣作见证的弟兄同是作仆人的。因为预言中的灵意乃是为耶稣作见证。(启示录19:10)
这些经文表示对主在其人身中的神性的承认,和照其圣言的真理,尤其照十诫的生活;对此,可参看前面所给出的解读。本节所说的这些“灵魂”和前面这些话所说的“灵魂”是一样的:
我看见在祭坛底下,有为神的道并为作见证被杀之人的灵魂;大声喊着说,圣洁真实的主啊!你不审判住在地上的人给我们伸流血的冤,要等到几时呢?于是有白袍赐给他们各人,又有话对他们说,还要安息片时,等着一同作仆人的和他们的弟兄,也像他们被杀,满足了数目。(启示录6:9-11)
对此,可参看前面的解读(325-329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